2023臺北藝術節|名字,一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

以身體獻祭的說書人

福斯坦.林耶庫拉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這個美麗卻動盪的國度中長大,這裡曾是薩伊爾,比利時的殖民地,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所有物。他學習舞蹈的個人歷史,注定無可避免地與曾發生在此地的暴力劇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。雖然他以舞者、編舞家的身份為人所知,卻更願意被人們以「說書人」的角色所銘記。

透過舞蹈,他血液中奔湧的古老記憶,得以重新編排序列、輻射意義,以單一肉身連結那些作為幻肢之延伸的祖輩,追問不義,追問逝去亡靈的聲音,追問如何在獨裁政權的壓迫與傷害中,打開通往自由的裂隙。

( 上圖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)

沒有國家的人,身體從不撒謊

在家鄉基桑加尼學習與成長,後卻因政府關閉了所有大學而前往肯亞深造,這從此改變了林耶庫拉看待劇場的方式。

事實上,他最初是以文學與詩歌的方式親近藝術的,直到1995年,他參與了一場當代非洲舞蹈的研討會,才深刻理解到:戲劇首先不是關於角色或文字,而是關於一個身體在其他身體面前的表演。

這在他 23 歲的那個早晨,再清晰不過:1997年剛果發生政變,國名變更(翌年,第二次剛果戰爭爆發),一夜之間,他被告知必須以不同的方式稱呼自己的國家。自那一刻起,他開始懷疑自己對自己的了解,而在這些所有懷疑中,一種感覺逐漸浮現:「只有我的身體沒有對我撒謊。」

霎時,回到身體本身,反而讓他像是色域突然被拓寬的調色盤,可以看見在不可視光譜範圍內超越肉眼可見的不同波長。一個「我」倏然受到指認,一個真正的「人」誕生了。

名字,一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

這開啟了往後這位藝術家所關切的主題,以及說故事的核心:關於身體、名字與它的身世。米蘭.昆德拉的箴言告訴我們:「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,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。」

對林耶庫拉來說,他認為,「如果你認真對待名字,你會發現每個名字都會打開一個與人們相連的關係網絡,並將之載入史冊。我的工作即是據此釐清我作為一個人,一個公民,一個詩人,在這趟旅程中的位置。」

一個名字即是一個等待孵化的符號。

當一個名字被打開,被識別,乃至被記憶,湮沒的意義將化零為整,時空倒流,政治傾軋中剝落的土塊重塑成新的陶器,這個既非嶄新、亦非陳舊的新生之物,就像在戰火過後一片廢墟中萌芽的花朵。「家」永遠不再,然而不能阻止人們返回「家」的舊址,另起爐灶。

他因此不斷在舞作之中重訪他的國家、他的家庭,在一個否定個人存在的獨裁政權之下,「回家」,是一種抵抗的方式。

( 上圖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)

( 上圖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)

廢墟中的豔異之花

終於,經過八年世界旅行之後,林耶庫拉回到祖國剛果,在2001年定居基桑加尼,開始他的工作,並創建合作藝術平台 Kabako 工作室。起初,這裡連基礎建設都缺無,必須先安裝淨水處理設備,接著才將其作為一個戲劇和舞蹈的空間。

工作室此後也涉足音樂和電影,並成為剛果和非洲年輕藝術家的避風港,藉由擺脫殖民視角,用自己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生活,提供從培訓、製作到巡演的長期陪伴。

他深信,我們從往昔所有行走在地球表面的人類身上,或多或少都遺傳了一些共同的經驗。如果跳舞可以成為一種嘗試,一種詢問身體的方式,一種重新喚醒記憶的方式,他自問:在我的國家的廢墟之上,是否仍然可能實現夢想?

◍◍◍◍◍◍◍◍◍◍ 2023臺北藝術節 ◍◍◍◍◍◍◍◍◍◍​

福斯坦.林耶庫拉《我的身體.我的檔案》

My Body, My Archive

演出時間|2023.08.05-2023.08.06
演出地點|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
購票連結|OPENTIX


本篇文章由臺北藝術節提供,撰文者 黃家祥

封面照片、內文用圖皆取得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授權,未經允許請勿擅自下載另作它途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